Tuesday, October 7, 2014

我在美国

前言——北京再见

200811月,北京奥运会的余温尚未散去,街头偶尔还能看到蓝天,暂时被压抑的房价还在酝酿着卷土重来。我裹着一件厚棉袄,拖着满满两大箱东西,登上飞往三藩的飞机。箱子里,有我出去旅游搜集的碗碟瓷器,有我精挑细选留下的几件最喜欢的衣裙,和十来本备考GRE的书籍。飞机在云层上的十几个小时里,我的脑袋里一片混沌,过去七年的时间如同一场梦境。
在北京,我度过从16岁到23岁年轻美好的时光。第一次远远的离开家,到陌生的城市求学;在学校里结识了来自天南地北的朋友和老师;或清醒或迷惘的选择了自己的职业道路。而我决定离开北京的前夕,也恰恰是我生活刚刚起步的时候:那时我刚通过了公务员一年的试用期,把户口落到了北京,开始打算买房子,我看到我的未来似乎和这个我打心眼里喜欢的城市密不可分。然而对我来说,又有不得不离开的理由。
当时我新婚的先生何钢,刚刚从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毕业,由纽约搬到硅谷,在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开始从事一份研究员的工作。我们在饱受纽约——北京两地生活的折磨之后,决定折衷在美国西岸团聚。相比于公务员一眼就可以望到头的生活,我甚至不知道这趟航班结束之后,从我下飞机的那一刹那,迎接我的会是什么。不确定性总会让人不安,我的这段旅程似乎也有了点义无反顾的味道。

湾区(Bay Area

           下了飞机,迎接我的是惊艳。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被天气惊艳到。三藩国际机场(SFO)外晴空万里,天是好久不见的湛蓝色,暖风熏人,阳光灿烂。当时正值11月,温度却依然保持在20来度。往来的行人穿着短袖T恤、牛仔裤和凉拖。在人群中,穿着当季厚棉袄的我反倒显得有些奇怪。
                写到这里必须先介绍一下“湾区”(bay area)这个概念。沿着三藩市恰好有一个海湾,海湾沿岸是一溜小城(见下图)。城市虽小,却集合了一群赫赫有名的大公司,包括CupertinoAppleMountain ViewGoogleMenlo ParkFacebookPalo AltoTesla等等;同时还有隔湾相望的两所“世仇”高校——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些小城市彼此间不过是10-20分钟的车程,却连成了一片规模相当的技术集群。因为它们依湾而建,这一带也常被称为湾区。湾区临海傍山,四季如春,常年艳阳高照,只有在每年年末或是年初的时候会集中下一个月左右的雨,就好像老天要把一年的眼泪都在这一个月里哭干。我去过十几个国家,到过上百个城市,其中不乏依山傍水的风景名胜,但没有一个地方能有湾区这样宜人的气候。而事实上,对于湾区天气的赞美,永远是社交时打开话题的不二选择:几乎所有人都会感慨一下“天气居然能这么好”。
我就这样刚从北京这样几千万人的大城市里到了这一片充满田园气息的小城市群,我恍然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周围不见高楼大厦,房屋普遍低矮的多;最常见的是一、两层高的小洋房,前后院花团锦簇,很是别致。路上也难得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行人屈指可数,大多牵着小狗,三三两两并肩而行,很有点悠然自得的味道。我们俩拖着行李箱上了当地的城铁(Caltrain)回到我们在Palo Alto的住所。已经习惯了人挤人的北京地铁的我,面对只有两、三个乘客的车厢目瞪口呆,有一种“这都可以啊”的感慨。后来我才意识到,在美国搭乘公交是多么罕见的一件事。这里的公共交通落后到令人发指,车辆班次少、路线少,票价却不便宜;相比之下廉价的汽车和汽油让普通民众不得不选择开车出行。就连钢钢这样坚定的环保主义者也在我到的第二天买了辆二手车。

车坚强

                这部蓝绿色的Nissan Altima是我们在美国的第一辆车,3000美元从斯坦福同事那买的。这是一辆1996年的老车,到我们手上的时候已经跑了12mile,直到2012年卖掉它换新车的时候,又增加了4mile, 却一直保持着零故障的纪录,故而被我们称呼为“车坚强”。
                来美国之前,我没有在国内上过驾校,连方向盘都没有摸过。所以在美国生存第一课就是学开车。和在国内考驾照一样,这边考驾照也分笔试和路考;但和国内不一样的是,这边不需要考生们去驾校上课,只要你能通过考试就行。笔考还算比较简单,你可以选择用英文、西班牙语或中文作答,问的都是基本问题。(当然即便如此,我第一次还是没有考过,被朋友们嘲笑好久。)真正麻烦的是路考。而路考的规则也因各州而有不同。比如在麻省,你必须会平趴(parallel parking),而在加州你只要会靠边停车(pull over)即可。对于菜鸟司机来说,还一个喜大普奔的地方是加州路考不用上高速,相传是因为以前有位考官在指导考生上高速后不幸因公殉职。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DMV决定保护考官不参与让新司机上高速这样的危险行为。
           本着省钱的原则,钢钢担任了我的教练。在我学车之前,也收到若干警告,比如“千万不要让老公教开车,绝对是夫妻关系的第一杀手。”如果要我总结一下的话,宽容的老公真的很重要。我学车的地方是在Palo AltoMountain View交界处的一个大Plaza,那边停车场很大,赶上08年经济不好车还特少。我就在那边停车场上一遍一遍的兜圈子,试验刹车和油门。等钢钢确认我能准确分辨左右和刹车油门之后,才放我到小区里溜达,他坐在副驾上神气的“左拐”、“右拐”的下指令。然后就在我学车不到一星期的时候,他神奇的把我指上高速。我还记得自己当时面对前后车辆的灯光,心惊肉跳,钢钢自己也紧张的把手一直放在手刹上。1 mile之后我从出口夺路而逃,体会了一把速度和激情。
                不过上高速似乎还有些壮胆的作用,我学车的经历在此之后似乎也变的顺畅起来。即便如此,我头两次路考依然因为一些脑子短路的行为挂掉了。按照这边的规矩,考驾照要交26美元,这包括三次笔试和三次路考的机会。如果三次之后还没过,就得重新交钱考试。       好在第三次考官高抬贵手,让我成为了拥有驾照的亚洲女人!对于在美国居住的外国人而言,驾照的意义不仅在于你可以开车,还意味着你去任何地方都不需要再携带护照了,驾照等同于你在美国的身份证。
在拿到驾照之余,我也会感慨和国内动辄上千的驾校费用相比,在美国考驾照似乎是个极为平凡的事情。一方面大概是因为在这里,汽车是生活必需品,而非奢侈品,天价的驾照不太符合民众对于驾驶的一贯印象;另一方面DMV也没有胆子把驾照作为生财之道,敢把它高价外包给驾校。不过今年我回国感受了一下中国司机的驾驶风格之后,倒是稍微有点明白了国内强制要求驾校学习的意义。虽然中国交通规则似乎很严格,但是路上换道不打灯、在路肩上开车、强行并道、不尊重行人、无视交通灯的车辆随处可见。我想,也许要在这种野蛮的环境里开车,还真的需要受过专门训练才行。
                而车坚强则默默的见证了我从刹车和油门都会踩错、到可以和钢钢在长途旅行中换手开车的过程。也因为两个人可以轮流开车,我们得以实施一些长途的旅游计划,比如从湾区向东开14个小时到黄石公园;向北开两天到西雅图(Seattle);向南一直到边境的圣地亚哥(San Diego)以及更远的拉斯维加斯(Las Vegas),凤凰城 (Phoenix)和图桑(Tucson)。美国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平整宽阔,一路上人烟罕至,却往往能看到别有风情的地形地貌和景观。

(to be continue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